三十六洞
丘祖洞(长春洞、祖师洞) 洞在七真楼后悬崖上,与定心峰成子午中直线。援木梯铁链登高约4米即达。洞高近2米,深约3米,为丘处机修道之处。洞内有丘处机遗物磨性石,并祀有丘处机坐像,洞上刻有“长春洞”三字,此洞虽小,但为全真道龙门派祖师的潜修处,游人尤其是全真道徒到此,必油然而生“高山仰止”之感,“见洛河乃思禹迹”(重修龙门洞碑记语)之崇古幽情,诚心顶礼,虔诚以拜。
混元洞 位于龙门山灵仙崖宽阔绝壁凹入部位的顶端,海拔1800米,为龙门山最高洞穴。其下和左右两边分布着众多岩洞。前代道士自道院后引径至半山处开凿石阶,架铁链。云梯。天桥,垂直而上,将其在主要深洞上构建的殿宇亭阁沟通,构造极尽鬼斧神工。达此洞需经半山救苦殿攀铁链经太上殿至太白殿,再由太白殿过天桥到玉皇殿,再由玉皇殿沿铁链木梯到三清阁,再攀云梯方至。栈道云梯凌空飞越,高入云端,攀登十分艰险。在混元顶坐洞瞩目,远近山峦秀色尽收眼帘,浮云飘渺,心旷神怡,犹入仙境。虽群山巍峨,但由于居高临下,“一览众山小”之感顿生。
太玄洞(日月洞) 位于混元顶左下侧,洞左侧面向西北的绝壁上竖刻有“定日月娄景先生洞”8字,每字大约1米见方。传为娄景栖居处,后又有唐孙思邈于此洞隐栖。
丹阳洞 在邱祖洞右下侧,为丹阳真人马钰修道处。此洞极窄狭,仅可容身。重阳真人仙逝后,丘以马维师,所以马与丘既师既友;同时,丘来陇是马的安排,因而两人的栖居洞府相连在一起。据传,连两人打坐的蒲团也同为一个,分丹也各为一半,在全真教内传为佳话。
烟霞洞 在邱祖洞右下方道院云厨后,深约6米。金元时,丘处机弟子赵九古等曾栖修于此洞,至元(1264-1294)后,来龙门洞的游方道人多栖于此。现用为道院云厨库房。
会贞洞(春花洞、百子洞) 在子孙宫后,由道院西侧门可入,洞深约3米,宽敞洁净,冬暖夏凉。传为金元时丘处机的女弟子李春花(不二)的栖居处,故又名春花洞。又因在子孙宫后,亦名百子洞。
白云洞 在子孙宫北侧10多米的悬崖上,数洞相连,俯临峡谷,朝夕常有雾弥漫,景象多幻,昔为道众吟诗栖修处。清同治年间动乱,乡人避难多于此藏身。
晚霞洞(晚阳洞) 在白云洞下绝壁间,有石蹬栈道曲折相通。洞口面西稍北,较晚见阳光故名。洞内存有前代修道者用过的石床、丹台等物。
三仙洞 在龙门山三仙阁左下,通道有两条:由黑虎殿后小道北上,过石山门再上即至;或由道院经子孙宫,过晚霞洞再上可达。此洞高阔盈丈,洞中有石床、石凳,均为天然物。传为“八仙”中的钟离权、吕洞宾、韩湘子的栖居传道处。
雷祖洞 由三仙洞攀缘木梯铁链10余米即到。洞口高、宽近3米,深6米。洞内多钟乳岩,肖似人形,晶莹雪白,光亮鉴人。洞中央木龛上供有明代的木雕雷祖像,神态威猛,现移置于北极殿。洞外有古楼凌空伸出,曲俯如虬。因地处险峻,游人多望而却步。
朝元洞(湘子洞、连环洞) 在龙门山北湘子湾。此间山势陡峭,怪石嶙峋,峭壁半圈如屏,因洞东、北、西三面各有洞口,故又称连环洞,南侧洞口甚大,洞内宽敞,可容百人。洞中怪石众多,洞顶蝙蝠聚栖,洞底厚积蝙蝠粪便,此粪入药名夜明砂。此间森煞阴冷,令人踟蹰却步。东洞口传为韩湘子所居,故亦名湘子洞。洞西石庭为羽士所居,庭北平坦处设有木床,临床有口如窗,由其鸟瞰山下,水鸣山啸,气象万千。
谷神洞 在湘子洞北20余米处,洞口靠近道院山庄,地势平缓,故取《道德经》谷神不死之意而名,预兆庄稼丰收,五谷丰登。
洞中洞(洞内洞)在朝元洞石坎下,洞口高近2米,内深5米,形如瓮。。洞内侧北向又有一洞,深不可测,相传多怪异。1947年夏,有蜀中道士十余人,与龙门洞道院道士张嗣凯、阎兴隆等结伴往探,持松明火把缘梯垂索,下至数十丈(1丈为3.3米多)时,见两壁钟乳石晶莹闪烁,亦有火光人影蹑步迎面而来,道众惊骇而返。数月后,又有巨蛇盘曲于道院云厨中,道众焚香祈祷,其蛇潜入此洞中,后未复见。
朱砂洞 在山核桃滩(又名山河滩)东断壁下,高、宽1米多,深7米,内多赤石,乡人视为朱砂,多采为药用,并传有效。
禹王洞 在蹑云桥东崖畔,洞口高3米,宽2米,深2米。前庭南侧有水槽,偶有水流下泻。其下为禹王庙遗址,相传大禹治水时曾驻足此洞。
水帘洞 在禹王洞右上方10米处,有石蹬通达,洞口高、宽约7米,深约30余米,洞内多钟乳石。有小罅与后山庄房门前水池隧通,相距约3公里,池水多由洞内渗出。旧相传池中之物曾随水泻出,今因通道淤塞,仅有少量渗水。
黑虎洞 在黑虎洞与黑虎潭间的悬崖上,与早阳洞隔涧相望,由黑虎潭边攀壁可到,深约4米,宽约10米。站在此处,可仰看山峦浮云飘逸,俯视涧底惊涛沸腾。
青霞洞 在由黑虎殿去道院的路旁,深涧3米多,于洞内可观定心峰。相传明时道人陈明耀、张三丰曾栖居此洞。
丹霞洞 在青霞洞左上,可拾级而上至洞口。洞深3-4米,背风向阳,洞顶有口如天窗,常有道士栖居。
卧云洞 在丹霞洞左侧斜上20多米的石壁上,宽7米,高3米。下林深涧,常有云雾。
龙门洞 在北极宫大殿的南基阶下。洞口宽近3米,不知其深,传说北通崆峒山。清康熙初修建北极宫时将其封闭,镇以绘有盘龙图案及“秀水”二字的石板。1949年重修此殿时曾掘开洞口,因洞内冷风袭面,人不敢入,遂原封其口至今。
飞仙洞 在台上殿左侧天桥石壁上, 相传系南唐时谭峭弟子赵飞仙栖居之处。早已坍塌。
列仙洞 在王母宫右下峭壁上。下临深渊,无路可及。洞小,仅能容一人打坐。相传东周时列御寇曾住过此洞。
玉皇洞 在玉皇阁后石壁上。由玉皇阁内沿木梯攀壁而上数步,有石壁高近3米,再引索而登即是。洞高、阔3米余,洞内钟乳石多姿,并有洞左右相通,俗传深不可测,可通平凉崆峒山。洞内有凌空梯链可上达三清洞。
蜜蜂洞 在三清阁右上侧绝壁上,洞口不足1米,无路可通,不知其深。夏秋季节,有成群蜜蜂出入洞口,弥漫灵台。
娄景洞 在混元顶右侧,在诸洞中位置最高,相传为汉娄景先生炼丹之所。
八仙洞 在药王殿后石崖间。洞口矮扁,沿洞俯行数步即有巨石挡道,侧身挤入后,或宽或窄,或高或低,钟乳石遍布,深不确知。传有刘姓道人自述,曾在洞中摸索三日,抵达
玉皇洞,孰真孰假,未有人再进可证。
莲花洞 在定心峰左下悬崖间。 由灵官殿下小道可通往。洞顶钟乳石呈莲花状,故名。旧时常有游方道人栖止洞中。
心珠洞 在定心峰顶侧,洞口近2米,深约7米,可供道士栖止。
青霓洞 位于去早阳洞的栈道北端石崖下。洞口扁形,宽3米余。洞内多巨石堆积,形态奇异,甚为难行,狭矮处需躬身侧进。曲俯而下,深不可知,游人进入数米即止,并隐约可闻水声。洞口四季常有雾涌出,遇阳光折射,五光十色,煞是壮观,故名。
早阳洞 位于龙门峡西朝元峰悬崖上。洞有3孔。主洞高6米,宽5米,深8米。上方有小洞为通气之窗。洞有两窟,内外相连。外洞口镶楹檐为屋,为祀奉药王孙思邈之龛洞,内洞阴湿沁冷,人不常入。因洞口面向东南,太阳能最先照入而名。此洞位于峭壁之上,下临深渊,洞壁北沿崖架有栈桥铁链,长36米,游人缘此可至洞前。俯视洞下,杳不见底,只闻峡谷中湍流轰鸣,冷风呼号,令人恐惧。清乾隆年间(1736-1795),甘肃靖远县道士陈明耀(野仙)曾隐修此洞,行医募化,整修庙宇。石壁上刻有陈明耀诗句:“身居早阳洞,云游遇仙桥”。后道士刘一明来龙门洞,曾赋诗七绝一首咏此洞景象:百丈悬崖斧削同,危桥一通在虚空,若无大道真仙手,当面问天路不通。“足见此洞奇险。
范阳洞(范爷洞) 从蹑云桥头西循朝元山麓,有小道沿早阳洞巅南行,跋涉约百米再下折即至。其洞与早阳洞间岩而并列于绝壁上。洞内分上下两层,下洞深3米余,有木梯和蜿蜒隧道可通上洞,上下洞南北壁间凿有窗洞采光。洞中复有小洞,深阔2-3米,有泉如盆,清澈甘洌,四季不涸。清初有道士范宗理栖此,时称范爷洞,后讹称范阳洞。
迎阳洞 在范阳洞南约百米的崖壁上,因洞面东向而名。
烟雾洞 在朝元峰九沟湾下绝壁上,洞口约3米,自龙门洞道院可远眺洞口,人迹罕至。夏秋雨前有云雾缭绕,弥漫崖涧。
养心洞 位于邱祖洞北石壁上,高宽仅1米余,深约3米,可容人侧身出入。因其地幽僻,洞口亦隐僻,为道士静养地,故少人迹。